
B 追溯
那曾经的阵痛与辉煌
事实上,追溯历史,所有的辉煌都与阵痛相伴相随。
“痛和长是一对双胞胎,它们是分不开的。”谈及德化陶瓷发展史,今年80岁的工艺美术大师邱双炯如数家珍。据介绍,1978年之前,我县仅6家国有陶瓷工业企业,陶瓷产值1268万元;而如今陶瓷企业1100多家,2009年全县陶瓷产值71.3亿元。
辉煌的背后,就是阵痛。邱双炯说,“小痒不算的话,改革开放以来,我县陶瓷业至少经历了三次阵痛与突围。”
一是能源突围。80年代初以前,我县全都用木柴烧瓷,全县年耗木柴最少16万立方米以上。能源困境逼着我县走上“以电代柴烧瓷”的窑炉改革之路,又先后掀起用柴油、天然气、微波炉烧瓷烧瓷等“能源革命”,如今我县“千家企业无烟囱”,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二是市场突围。1984年以前,德化瓷厂面向的是国内市场,生产的日用瓷产品有一半销不出去。1985年,时任德化第五瓷厂厂长的温克仁自己出钱到国外考察,回来以后生产了大批小工艺瓷,获得客商的青睐。温克仁将其生产销售经验示范并无偿传授,全县外销瓷企业越来越多,温克仁也被称为“西洋工艺瓷之父”。
三是体制突围。由于体制、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解放后德化瓷企业一直没有产生好的效益。我县“不论体制求发展”, 在全省率先对51家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鼓励社会兴办各类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一律绿灯放行,并在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向企业倾斜,一大批陶瓷及其相关企业应运而生,从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有痛才有长,有长必有痛,就像有一个词叫‘凤凰涅槃’。”凤凰山上,曾任我县县委副书记的邱双炯,眉眼含笑地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