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中国的领导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君仁臣敬。”应该说,这个领导理论不但适用于中国,其实也适用于任何人类组织、人类生活。
领导能力和制度设计能力的悖论
一般来说,由于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君仁臣敬”几乎成为中国人的默认行为方式和心理期待。所以,数千年以来,中国人的领导水平普遍较高。
但是,西方盛行的是自由主义文化,下级对上级天然不信任。上级的好意会被下级误解成欺骗、愚弄、忽悠,所以,上级让下级工作,就必须签订详尽的用工协议,将权利、责任和义务写成明文契约。更进一步,西方人甚至没有上下级概念,只有按平等自愿签订的合同工作的概念。所以,西方人的制定制度水平普遍较高。
这两种文化各有利弊。儒家文化的坏处是员工缺乏约束老板的能力。放在中国或日本等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社会,如果哪个员工不信任老板,必须和老板签合同才工作,这个员工很可能找不到工作。一旦老板要炒掉员工,员工一点办法都没有。正因为如此,员工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老板的眼色,或者用工作或者用拍马屁的方式讨老板的欢心。在老板看不到的时候,可能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但是,正因为员工和老板之间没有明文契约,谈判随时都在进行,所以,老板必须关心员工、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的冷暖,关心员工的成长。可是,问题跟着来了,老板主动关心员工,员工敬业爱岗,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显得不平等。在心理上,老板和员工都会有感激之情,双方甚至会在人格上相互影响和塑造。在这种企业中,劳资双方的冲突不容易系统地爆发。在最佳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形成劳资和谐、共同促进企业成长的局面。
自由主义文化的好处是员工有能力约束老板,在合同期内老板不能为所欲为,必须照章办事;员工也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但是,合同的制定和实施细节掌握在老板手里,签订用工合同时,劳资双方谈判实力不对称,资方有能力将工价压得很低,工人却缺乏选择余地。进入企业以后,因为有制度约束,资方可以不关心员工的冷暖,不关心员工的成长,可以一次性地消耗、使用员工的劳动力甚至生命。但正因为如此,容易爆发系统性的劳资冲突,即使在最佳情况下,劳资双方仍然在心理上、情绪上是对立的。可是,心理上对立的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平等、人格上的独立。
这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西方人的制度设计能力超强。可以说,西方企业管理的最大优势,正是在制度设计的能力上。
随着中国从儒家文化向自由主义文化转变,中国人的制度设计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代价是领导能力逐渐下降。
一个具备儒家型领导能力的人,怎样才能尽快地学会设计制度,并且还保持领导能力不下降呢?
关键在于认识“君仁臣敬”型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适用性。不错,君仁臣敬型的人际关系可能是最佳人际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可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信任和默契问题,无论办什么事情都可以相互放心。但是,这种想象也可能是一种懒惰心理在起作用。如果我们只能与这种人合作,那么,永远只能在小圈子里活动。商业、企业需要与无数陌生人建立联系。人与人之间常常只有一二个合作点、共同点。善于将这一二个合作点、共同点汇集起来,形成制度安排,就可以让无数陌生人在同一制度下进行合作,产生利润。这时,制度本身是一种安排、一种计划,但这种安排、这种计划可以让无数人在其中交易,因此,也可以看做是市场平台。
所以,一个儒家型的领导人必须掌握两者间的平衡:既有高度的修养,能够为人师表,至少能与直接部下建立良好的信任和默契,但又熟悉业务细节,懂得发现陌生人之间的共同点,善于设计制度。
由此反观,可以发现,擅长制度设计的西方人可能对业务细节很感兴趣,高度熟悉,善于发现陌生人之间的共同点、合作点。但这样一来,他的情绪就会随着业务细节的波动而大起大落,或焦躁不安或乐极生悲。而且,由于对细节过于敏感,而忽略了更广阔的世界,夸张了自身的作用,在心理上可能会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缺乏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