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管理,就是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由无形企业和有形企业互动的生命体,不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注重企业生命体的长远成长的一种企业经营模式和思维方式
自从哈罗德·孔茨观察到“管理理论的丛林”现象后,丛林中的植物变得更加繁多和茂密了。有许多人想统一这个丛林,但我却准备放弃这种努力:还是再提供一个植物品种吧。至于在达成共识的管理理论或者管理学出现之前,还是让植物们自由生长,物竞天择吧。
我要提供的这个新品种叫“整体管理”。从本科时代读管理科学与工程起,我就开始察觉到管理学界的某种混乱,此后不断读书、思考,与企业界的朋友们交流,逐渐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管理思想,名之曰《整体管理》。在近年来的讲课中,颇受企业界的好评。有位听课的企业家一口咬定:“你一定是经营企业的!”我还真没有经营过企业,但的确努力贴近企业管理实际,主观上希望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至于结合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读者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企业是企业家的企业
为什么山姆·沃顿从一个小镇的超市起家,能够做到市值2000亿美元、拥有4000多家门店的全球超级企业?为什么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市值曾高达800多亿美元的美国安然公司,却在短短几个月内暴跌至2亿多美元,被迫破产倒闭?
企业和人一样,既有无限发展的潜力,也有随时死亡的可能。长期来看,企业是企业家的产物,而不是某个项目可行性报告的产物,也不是某种治理机制的产物。回到1984年,有多少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有多少个“钱途可观”的项目?有多少条技术先进的流水线?有多少份数据详尽的可行性报告?但是,绝大部分企业缺乏像张瑞敏这样的企业家,经营状况随着市场风浪起伏,随着企业领导层的争权夺利波动,随着企业家自身的情绪、兴趣而漂浮。20多年后,这些企业大多数还在原地打转,时好时坏,起色不大,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了。少数企业曾经红火一时,但又衰落了。只有像海尔那样的极少数企业真正成长起来了。海尔为什么?因为有张瑞敏。古人说得好:“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正是张瑞敏这个非常之人,成就了海尔这件非常之事。正是张瑞敏过人的意志、毅力、事业心和智慧,使海尔能够抓住一次又一次的机遇,避开一个又一个的风险,凝聚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生产基地,造就海尔的品牌。
有人会说,这样的企业是人治的企业,而人治的企业早晚是要人亡政息的。所以,还是建立健全的三权分立的治理机制,可以保证海尔的长治久安。
但是,三权分立的治理机制只能让企业不犯明显错误,只能让企业领导人不至于化公为私,却不能让企业找到正确方向,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多年前的海尔没有“健全的治理机制”,却有一个出色的领导人,所以一个集体小企业能够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大企业。20多年以后,海尔有了“健全的治理机制”,但如果张瑞敏领导能力不足、抗干扰能力下降、控制力削弱,如果海尔的领导层进取精神衰退、争权夺利抬头,那么,国际性的大企业也可能重新瓦解,分裂成无数小企业。
重要的是,当我们把眼光只投向“健全的治理机制”时,企业家头脑中的无形企业的重要性便被忽略了,企业家不是更懂得经营企业了,而是更依赖“治理机制”了,更依赖外部专家了,企业家将逐渐丧失创造力和生命力,成为三权分立治理机制下的企业官僚,擅长玩弄分权制衡的权力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