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德化陶瓷工人与瓷艺匠人充分利用了德化优良的陶瓷材料,并将它转化成时代文化的物质载体。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含铁量已达到白瓷标准极低要求的材料和当时佛教文化的紧密结合,书写了德化白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表达的新的里程碑。历史上,白瓷的洁白度和瓷土中铁元素的含量紧密相关,德化地区的瓷土矿物罕见的少有铁元素含量,它成为人工不能企及的造化之美。陶瓷材料工艺发展与创新,历史地落在了德化白瓷上,这不仅是造化之美,也是德化人智慧之美的最好体现。“螃蟹原本就在自然界中存在,但是,莫过于发现它并将它作为美食吃到肚子里的人,才是智者和慧者。”德化陶瓷先民就是发现并利用天然材料的智者和慧者。然而,仅仅将陶瓷材料烧成白瓷,就断言他们智慧如何是不能实现陶瓷文化历史跨越的。众所周知的是,明代中国思想文化及其表达发展到新高度,佛教文化的世俗化并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合流。因此,佛教文化为中国广大群众所接受,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实在。在此,闽南地区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地区之一。
德化陶瓷先民们利用优质的原材料与精湛的技术,符合了佛教文化传播与世俗化的历史潮流,将白瓷材料作为表达佛教与展现佛教文化审美的物质载体。在此过程中,德化陶瓷文化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瓷塑巨匠,诸如何朝宗、何朝春、张寿山、林朝景、陈伟、林孝宗、徐友义等皆为其生活时代的瓷塑魁首,尤以何朝宗为最。
何朝宗的主要陶瓷文化活动处于德化白瓷生产成熟与佛教美术繁荣的时代,加之本人在造型艺术和国学上的深厚功底,这为何朝宗成为一代瓷塑宗师奠定坚实基础。何氏本人在陶瓷雕塑上的贡献是从中国传统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吸取了技法及文化精髓,滋养了陶瓷雕塑技艺,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瓷塑艺术风格,堪称“何氏瓷塑艺术”。在“何氏族瓷塑艺术”中,既能领略到魏晋气派,又能品尝到大唐雄风。何氏这种“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风格,正是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自我“扬弃”。何氏在长期的佛教艺术创作实践中,取古人之所长而去之所短,并创造性地总结出瓷塑八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推、修”八法。在佛教艺术的创作风格上,何氏达到了艺术创作的自我完善,形成自己的独特瓷塑风格,他将古板的佛教人物形象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世俗凡人,特别注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审美中“传神写意”精神的表达。在造型特征中将内部所渗透出的精神气质与外表形象紧密结合起来,并付诸以线的虚实、转折、韵律、节奏与疏密变化,在块面处理上,何氏仍然匠心独具,颇有创造——他吸收了传统石雕粗犷概括与木雕精雕细琢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适合陶瓷材质的艺术形象,体积饱满、衣饰飘逸、造型生动,展现佛教普渡众生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何氏开创性的塑造了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形象——一种既符合陶瓷材质与制作工艺,又展现佛教精神和人物风貌的佛教世俗化艺术形象。一种反映时代潮流与人物性格及精神风貌的瓷塑艺术形象。何氏的瓷塑艺术形象因为选材适中、工艺精湛、格调高雅、肃穆大方,以及与当时文化主流合拍而彪名青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何氏开创性地奠定了德化乃至中国瓷塑的历史丰碑,并成为后人师法的模表。
然而,星转斗移,世事多变。在目前形势下,德化陶瓷发展到了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现代文化的多元性与主导文化激烈的竞争性,“中国白”在传统陶瓷文化发展中所铸就的丰碑受到了现代文化的严峻挑战,同时,也适逢极好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