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继承与发展共生,挑战与契机并存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德化陶瓷产区,不同陶瓷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于文化本质趋同的情况下,竞相提出并实践“中国白”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及思路。其中,作为一种陶瓷文化现象,“中国白·陈仁海”正步履蹒跚地走在这条跌宕起伏的道路上。
“中国白·陈仁海”在德化现有陶瓷文化基础上,相继提出了“中国白”继承与发展的思路,并实践着从事陶瓷文化传承的具体工作,继之,以“陈仁海”人名为商标注册的“中国白·陈仁海”品牌应运而生。几年下来,“中国白·陈仁海”一直从事“中国白”的继承与发展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具体地讲,第一,“中国白·陈仁海”首先突破了“中国白”材料工艺原有的文化内涵,将“中国白”单一的材质与相关技法转变成由多种陶瓷材料与相关技法综合并用的操作,进而从事富有创造性的陶瓷文化产品生产。例如,在“中国白红釉瓷中国红”,“粉彩冰裂结晶山水中国白”,以及“五彩青花描金红釉中国白”等新工艺品种。这种突破中国白单色表现的举措与成果,显然是陶瓷材料综合利用与表现技法相互渗透并穿插使用的结果。它基本适合了现代文化犬牙交错的大文化背景之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白·陈仁海”的工艺创新是陶瓷生产工艺的综合应用,是陶瓷文化产品的具体表达与工艺技术的直接展现。
第二,“中国白·陈仁海”在“中国白”陶瓷文化产品的创意上,直接表现为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可能的文化元素或文化符号,从而满足了文化受众面中广大群众对文化的心理需求与现实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看,“中国白·陈仁海”的陶瓷文化产品包含了“福”、“禄”、“寿”、“祥瑞”、“和气”、“吉祥如意”、“富贵”、“美满”、“平安”、“圣洁”,以及“崇高”等文化寓意,基本再现了大文化背景下,广大受众对“和谐美”理想社会文化生活的憧憬与追求。例如,在《世博和鼎》中,作者取材古老的鼎的造型和文化寓意,并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崇高内涵的文化符号,诸如,牡丹、梅花、玉兰、菊花等综合应用在作品中,折射了中国文化丰富而有复杂的内涵,其中,尤其以象征东西南北方位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四神纹运用,最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社会的繁荣昌盛风貌:多元性文化经中国开放的大门连续不断地涌入中华民族的肥田沃土,并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有机营养。过去曾经祈求上苍从四方庇佑,而现在却成为八方共润。此外,鼎中的橄榄枝象征了和平盛世的繁荣景象——是在盛世文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积贫积弱旧时代的凄凉哀求。就是这样,“中国白·陈仁海”陶瓷文化产品的特色,是通过传统文化元素或文化符号,来展示中华民族文明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奋斗不止的伟大结晶,它不仅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而且折射了中华民族现代繁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必然结果。
第三,反映现代社会重大文化事件,并以此为主题进行陶瓷文化的创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其它文化事业并举,进而重新塑造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威望和地位。“中国白·陈仁海”抓住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重大的文化事件进行文化创意活动,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例如,反映香港和澳门回归的陶瓷文化产品《紫归牡怀》和《母亲,我回来了》等,客观展现了因祖国富强所带来的中国又一次实现统一愿望的新气象。《紫归牡怀》,紫荆花为香港的市花,牡丹花被国人誉为国花,作者以此寓意“子归母怀”。作品以母子为人物形象,以母亲双手为链接造型,通体散发出白玉的润泽,洋溢着浓郁的母子情感。以喜迎澳门回归为主题的“中国白”瓷砚《母亲,我回来了》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件作品,在成功解决了德化大平面瓷难成型、难烧成的难题后,巧妙地将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平稳过渡,赋诗并镌刻在作品背后,顿使一件普通的瓷雕有了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破例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成了明清以来首次入住故宫的现代白瓷珍品。这些作品不仅带来了社会文化效益,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中国白·陈仁海”将这类产品扩展为富有现代文化气息的精品纪念瓷,并加以广泛创作。例如,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这一年也是“中国白·陈仁海”创作精品纪念瓷,并走向更加成功的一年,其首创的中国白嵌中国红瓷雕《人和寿长》成为中国政府以“国礼”赠送贵宾的佳品,并赠送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与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就是这样,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国白·陈仁海”利用一切文化机会来进行文化创意。